行業領軍者的硬核答卷:源于自主研發,見于近百篇SCI——不止于儀器,更是可靠的解決方案!
截至2025年10月,國內外基于天木生物液滴微流控技術所取得的應用研究成果已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近百篇,是目前國產生命科學儀器中,該技術方向下助力發表科研成果最多的生物科技企業之一!
自2014年成立以來,天木生物基于液滴微流控技術,率先提出了液滴微流控細胞培養與分選技術體系,實現溶氧可控條件下的細胞分離、培養、檢測、篩選等重要功能。推出了高通量皮升級液滴單細胞分選系統(DREM cell)、高通量微升級液滴培養組學系統(MISS cell)、高通量微升級微生物液滴培養儀(MMC)以及毫升體系微生物適應性進化儀(EVOL cell)四款高端儀器,相關設備支撐的科研成果覆蓋微生物資源挖掘、食品、醫藥、釀酒、酶工程等多個領域。天木生物作為國內液滴微流控技術領域的先行者與重要推動者,始終致力于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穩定、高效、創新的技術平臺與解決方案,是您探索未知、實現突破過程中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目前四款微流控設備已發表案例的應用方向匯總




食品領域:
誘變育種儀與適應性進化儀組合達成生物合成新效率
丁酸梭菌將甘油生物轉化為1,3-丙二醇(1,3-PD)的效率受限于其對多種應激源(尤其是甘油作為底物、1,3-PD作為終產物以及丁酸作為副產物)的低耐受性,這最終降低了1,3-PD的產量。廣州大學齊向輝教授團隊通過天木生物的ARTP誘變育種儀和MMC適應性進化儀提高丁酸梭菌對應激源的耐受性和1,3-PD的生產能力,高效突破丁酸梭菌合成產量瓶頸。
該研究通過大氣室溫等離子體(ARTP)對野生菌株進行誘變獲得了首個對160 g/L甘油具有最大耐受性的菌群,而基于微生物微滴培養系統(MMC)的適應性實驗室進化(ALE)則培育出第二個對100 g/L 1,3-PD具有耐受性的菌群。隨后,通過對兩個菌群進行基因組洗牌,最終獲得GJH-418菌株,其可生成60.12 g/L 1,3-PD,產率為1.72 g/L h。突變株與野生菌株的轉錄分析表明,8個基因可能通過上調或下調表達參與了高耐受性和高1,3-PD產量的調控。

基于ARTP及MMC的丁酸梭菌適應性進化工作流程圖
醫藥領域:
基因工程+適應性進化:乙醇耐受產生聚-2-羥基丁二酸新路徑

由類酵母真菌聚球芽孢酵母產生的聚-2-羥基丁二酸(P2HBD)是一種新型水溶性聚羥基酸,在生物材料和生物醫學領域具有潛在應用。通常,以葡萄糖為碳源的有氧P2HBD發酵會通過丙酮酸脫羧生成乙酰輔酶A導致碳損失(釋放二氧化碳)。與糖類相比,不可發酵底物乙醇表現出每碳原子更高的還原度和更短的乙酰輔酶A生成路徑。

從乙醇氧化到P2HBD合成的模塊化組裝策略。藍色背景為乙醇氧化模塊(模塊I)
紫色背景為乙醛酸分流模塊(模塊II),橙色背景為糖異生途徑模塊(模塊III)
西南大學鄒祥教授團隊探討了以乙醇為唯一碳源驅動的P2HBD碳經濟生物合成。首先發現乙醇可通過生物合成機制高效轉化為P2HBD,并特異性激活轉錄因子Cat8來調控聚球芽孢酵母中的乙醛酸分流。基于乙醇脅迫下的轉錄組分析,設計了一種模塊化組裝策略以平衡乙醇氧化、乙醛酸分流和糖異生途徑三個模塊,并通過啟動子工程實現精準調控。此外,還通過MMC系統來實現適應性進化策略提高了乙醇耐受性,使菌株能夠適應更高的濃度,轉化更多的產物。該共表達菌株在乙醇作為唯一底物時展現出相當的產量。
最終獲得突變株EGG 47,在5升發酵罐中,靜息細胞發酵實現了P2HBD滴度與產率的相當性——分別為66.7
± 0.77 g/L和0.87 g/g乙醇。研究結果為第三代生物精煉廠從乙醇基質到生物聚合物和化學品的碳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見解。

液滴生長曲線與MMC系統中乙醇濃度變化關系圖
氨基酸/多肽領域:
高產酪氨酸菌株低pH馴化提高工業化潛力
L-酪氨酸是一種芳香族非必需氨基酸,是左旋多巴、白藜蘆醇和羥基酪醇等許多重要化學產品的原料。它在食品、制藥和化工行業廣泛應用。盡管已有大量關于微生物合成L-酪氨酸的研究,但其低濃度特性限制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

為提高大腸桿菌中L-酪氨酸的產量,江南大學周哲敏教授團隊上調或下調了莽草酸途徑中關鍵酶的表達水平。通過改進L-酪氨酸轉運系統和乙酸生物合成途徑,進一步提升了產量。此外,結合輔因子工程引入磷酸酮酶途徑,將碳通量導向莽草酸途徑。

從葡萄糖中生物合成L-酪氨酸
最終,經過適應性實驗室進化以適應低pH環境后,獲得了最優菌株。該菌株可在62小時內于5升發酵罐中生產92.5克/升L-酪氨酸,產率為0.266克/克葡萄糖。

適應性進化后的菌株在不同pH下的生長情況和L-酪氨酸積累量
釀酒領域:
釀酒酵母新型篩選策略,酒液風味與品質新突破

中國白酒固態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乳酸會抑制釀酒酵母的生長代謝,進而影響酒液風味與品質。南昌大學付桂明教授團隊采用大氣室溫和等離子體(ARTP)聯合自動高通量微生物微滴培養系統(MMC),篩選出耐受高濃度乳酸的釀酒酵母菌株。

不同乳酸濃度下突變株的適應性進化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4%乳酸脅迫條件下,三種耐乳酸菌株的生長速率、細胞完整性、乙醇生產能力及揮發性香氣成分含量均顯著優于原始菌株NCUF309.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ARTP處理并結合MMC適應性實驗室進化獲得的NCUF309.5-44菌株,在4%乳酸脅迫下24小時后OD值提升93.65%,乙醇含量增加2.29倍,且經過10次連續傳代后仍保持穩定。此外,其揮發性化合物含量提升60.69%。綜上所述,本研究為開發耐乳酸釀酒酵母提供了新型篩選策略,并為固態白酒發酵用微生物選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微生物資源挖掘:
液滴培養體系革新微生物培養,助力微生物資源挖掘
純細菌培養物對于微生物培養組學的研究至關重要。基于固體平板、微孔板和微反應器的傳統方法受到操作繁瑣和通量低的限制,阻礙了微生物培養組學研究的快速進展。

為應對這些挑戰,清華大學張翀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單細胞微升級液滴培養組學系統(MISS
cell),這是一個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進行微生物單克隆分離、培養和篩選的自動化高通量平臺。該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單細胞液滴,并對單克隆菌落進行培養、篩選和收集,實現了從微生物分離到挑取的一體化流程。
在本方案中,我們以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分離和培養為例展示了該系統的應用,并將其與固體平板培養法在微生物分離效率、單克隆培養性能和篩選通量方面進行了比較。實驗流程簡單,試劑消耗極低。與固體平板培養法相比,MISS cell 能夠培養出更多樣化的腸道微生物物種,為微生物培養組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C、E) 腸道微生物群分離培養獲得的單克隆菌落的屬水平分析
酶工程領域:
微流控技術帶來酶活性及穩定性突破性改良

天津科技大學秦慧民教授團隊基于結構指導的理性設計和定向進化,對D-阿洛酮糖3-差向異構酶(SfDAE)進行改造,構建了包含約200萬個突變體的突變庫,使用天木生物的液滴微流控分選平臺DREM cell結合D-阿洛酮糖響應轉錄調節因子的遺傳編碼生物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D-阿洛酮糖生成量,分選獲得高產菌株,擴大培養后進行酶活檢測。
經過多輪FADS的分選,最終鑒定出突變體M3-2,其催化效率比野生型SfDAE提高了17倍。突變體M3-2在D-果糖異構化為D-阿洛酮糖的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催化效率和熱穩定性。

DAEase突變體文庫構建以及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篩選流程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的DAEase活性檢測
天木生物始終堅信,體系創新能夠帶來無限可能!我們深耕液滴微流控技術,不僅是為了打造精密的國產科學儀器,更是為了給每一位奮戰在生命科學前沿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利器”,助力您更快地篩選、更優地培育,共同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跨越。
這份成果匯編只是一個開端,接下來,我們將不定期地深入每一個垂直領域,為您詳細地分享與解讀:
1、那些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是如何利用我們的設備實現的?
2、在酶工程、抗體藥物開發、工業菌株篩選等領域,微液滴技術究竟解決了哪些關鍵痛點?
3、我們的客戶有哪些獨到的實驗設計與成功經驗可以分享?
精彩陸續有來,誠邀您持續關注!如果您對哪個特定領域的應用特別感興趣,歡迎在我們的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您的關注將是我們下一期主題的重要參考!
關于天木生物高通量菌種選育平臺
高通量菌種平臺可以不斷迭代,針對新原料、新工藝要求或進一步提高效率/質量的目標,快速開發出新一代的改良菌株,保持技術領先和產品競爭力。

技術咨詢:173 6878 0338
行業領軍者的硬核答卷:源于自主研發,見于近百篇SCI——不止于儀器,更是可靠的解決方案!
截至2025年10月,國內外基于天木生物液滴微流控技術所取得的應用研究成果已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近百篇,是目前國產生命科學儀器中,該技術方向下助力發表科研成果最多的生物科技企業之一!
自2014年成立以來,天木生物基于液滴微流控技術,率先提出了液滴微流控細胞培養與分選技術體系,實現溶氧可控條件下的細胞分離、培養、檢測、篩選等重要功能。推出了高通量皮升級液滴單細胞分選系統(DREM cell)、高通量微升級液滴培養組學系統(MISS cell)、高通量微升級微生物液滴培養儀(MMC)以及毫升體系微生物適應性進化儀(EVOL cell)四款高端儀器,相關設備支撐的科研成果覆蓋微生物資源挖掘、食品、醫藥、釀酒、酶工程等多個領域。天木生物作為國內液滴微流控技術領域的先行者與重要推動者,始終致力于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穩定、高效、創新的技術平臺與解決方案,是您探索未知、實現突破過程中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目前四款微流控設備已發表案例的應用方向匯總




食品領域:
誘變育種儀與適應性進化儀組合達成生物合成新效率
丁酸梭菌將甘油生物轉化為1,3-丙二醇(1,3-PD)的效率受限于其對多種應激源(尤其是甘油作為底物、1,3-PD作為終產物以及丁酸作為副產物)的低耐受性,這最終降低了1,3-PD的產量。廣州大學齊向輝教授團隊通過天木生物的ARTP誘變育種儀和MMC適應性進化儀提高丁酸梭菌對應激源的耐受性和1,3-PD的生產能力,高效突破丁酸梭菌合成產量瓶頸。
該研究通過大氣室溫等離子體(ARTP)對野生菌株進行誘變獲得了首個對160 g/L甘油具有最大耐受性的菌群,而基于微生物微滴培養系統(MMC)的適應性實驗室進化(ALE)則培育出第二個對100 g/L 1,3-PD具有耐受性的菌群。隨后,通過對兩個菌群進行基因組洗牌,最終獲得GJH-418菌株,其可生成60.12 g/L 1,3-PD,產率為1.72 g/L h。突變株與野生菌株的轉錄分析表明,8個基因可能通過上調或下調表達參與了高耐受性和高1,3-PD產量的調控。

基于ARTP及MMC的丁酸梭菌適應性進化工作流程圖
醫藥領域:
基因工程+適應性進化:乙醇耐受產生聚-2-羥基丁二酸新路徑

由類酵母真菌聚球芽孢酵母產生的聚-2-羥基丁二酸(P2HBD)是一種新型水溶性聚羥基酸,在生物材料和生物醫學領域具有潛在應用。通常,以葡萄糖為碳源的有氧P2HBD發酵會通過丙酮酸脫羧生成乙酰輔酶A導致碳損失(釋放二氧化碳)。與糖類相比,不可發酵底物乙醇表現出每碳原子更高的還原度和更短的乙酰輔酶A生成路徑。

從乙醇氧化到P2HBD合成的模塊化組裝策略。藍色背景為乙醇氧化模塊(模塊I)
紫色背景為乙醛酸分流模塊(模塊II),橙色背景為糖異生途徑模塊(模塊III)
西南大學鄒祥教授團隊探討了以乙醇為唯一碳源驅動的P2HBD碳經濟生物合成。首先發現乙醇可通過生物合成機制高效轉化為P2HBD,并特異性激活轉錄因子Cat8來調控聚球芽孢酵母中的乙醛酸分流。基于乙醇脅迫下的轉錄組分析,設計了一種模塊化組裝策略以平衡乙醇氧化、乙醛酸分流和糖異生途徑三個模塊,并通過啟動子工程實現精準調控。此外,還通過MMC系統來實現適應性進化策略提高了乙醇耐受性,使菌株能夠適應更高的濃度,轉化更多的產物。該共表達菌株在乙醇作為唯一底物時展現出相當的產量。
最終獲得突變株EGG 47,在5升發酵罐中,靜息細胞發酵實現了P2HBD滴度與產率的相當性——分別為66.7
± 0.77 g/L和0.87 g/g乙醇。研究結果為第三代生物精煉廠從乙醇基質到生物聚合物和化學品的碳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見解。

液滴生長曲線與MMC系統中乙醇濃度變化關系圖
氨基酸/多肽領域:
高產酪氨酸菌株低pH馴化提高工業化潛力
L-酪氨酸是一種芳香族非必需氨基酸,是左旋多巴、白藜蘆醇和羥基酪醇等許多重要化學產品的原料。它在食品、制藥和化工行業廣泛應用。盡管已有大量關于微生物合成L-酪氨酸的研究,但其低濃度特性限制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

為提高大腸桿菌中L-酪氨酸的產量,江南大學周哲敏教授團隊上調或下調了莽草酸途徑中關鍵酶的表達水平。通過改進L-酪氨酸轉運系統和乙酸生物合成途徑,進一步提升了產量。此外,結合輔因子工程引入磷酸酮酶途徑,將碳通量導向莽草酸途徑。

從葡萄糖中生物合成L-酪氨酸
最終,經過適應性實驗室進化以適應低pH環境后,獲得了最優菌株。該菌株可在62小時內于5升發酵罐中生產92.5克/升L-酪氨酸,產率為0.266克/克葡萄糖。

適應性進化后的菌株在不同pH下的生長情況和L-酪氨酸積累量
釀酒領域:
釀酒酵母新型篩選策略,酒液風味與品質新突破

中國白酒固態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乳酸會抑制釀酒酵母的生長代謝,進而影響酒液風味與品質。南昌大學付桂明教授團隊采用大氣室溫和等離子體(ARTP)聯合自動高通量微生物微滴培養系統(MMC),篩選出耐受高濃度乳酸的釀酒酵母菌株。

不同乳酸濃度下突變株的適應性進化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4%乳酸脅迫條件下,三種耐乳酸菌株的生長速率、細胞完整性、乙醇生產能力及揮發性香氣成分含量均顯著優于原始菌株NCUF309.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ARTP處理并結合MMC適應性實驗室進化獲得的NCUF309.5-44菌株,在4%乳酸脅迫下24小時后OD值提升93.65%,乙醇含量增加2.29倍,且經過10次連續傳代后仍保持穩定。此外,其揮發性化合物含量提升60.69%。綜上所述,本研究為開發耐乳酸釀酒酵母提供了新型篩選策略,并為固態白酒發酵用微生物選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微生物資源挖掘:
液滴培養體系革新微生物培養,助力微生物資源挖掘
純細菌培養物對于微生物培養組學的研究至關重要。基于固體平板、微孔板和微反應器的傳統方法受到操作繁瑣和通量低的限制,阻礙了微生物培養組學研究的快速進展。

為應對這些挑戰,清華大學張翀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單細胞微升級液滴培養組學系統(MISS
cell),這是一個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進行微生物單克隆分離、培養和篩選的自動化高通量平臺。該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單細胞液滴,并對單克隆菌落進行培養、篩選和收集,實現了從微生物分離到挑取的一體化流程。
在本方案中,我們以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分離和培養為例展示了該系統的應用,并將其與固體平板培養法在微生物分離效率、單克隆培養性能和篩選通量方面進行了比較。實驗流程簡單,試劑消耗極低。與固體平板培養法相比,MISS cell 能夠培養出更多樣化的腸道微生物物種,為微生物培養組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C、E) 腸道微生物群分離培養獲得的單克隆菌落的屬水平分析
酶工程領域:
微流控技術帶來酶活性及穩定性突破性改良

天津科技大學秦慧民教授團隊基于結構指導的理性設計和定向進化,對D-阿洛酮糖3-差向異構酶(SfDAE)進行改造,構建了包含約200萬個突變體的突變庫,使用天木生物的液滴微流控分選平臺DREM cell結合D-阿洛酮糖響應轉錄調節因子的遺傳編碼生物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D-阿洛酮糖生成量,分選獲得高產菌株,擴大培養后進行酶活檢測。
經過多輪FADS的分選,最終鑒定出突變體M3-2,其催化效率比野生型SfDAE提高了17倍。突變體M3-2在D-果糖異構化為D-阿洛酮糖的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催化效率和熱穩定性。

DAEase突變體文庫構建以及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篩選流程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的DAEase活性檢測
天木生物始終堅信,體系創新能夠帶來無限可能!我們深耕液滴微流控技術,不僅是為了打造精密的國產科學儀器,更是為了給每一位奮戰在生命科學前沿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利器”,助力您更快地篩選、更優地培育,共同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跨越。
這份成果匯編只是一個開端,接下來,我們將不定期地深入每一個垂直領域,為您詳細地分享與解讀:
1、那些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是如何利用我們的設備實現的?
2、在酶工程、抗體藥物開發、工業菌株篩選等領域,微液滴技術究竟解決了哪些關鍵痛點?
3、我們的客戶有哪些獨到的實驗設計與成功經驗可以分享?
精彩陸續有來,誠邀您持續關注!如果您對哪個特定領域的應用特別感興趣,歡迎在我們的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您的關注將是我們下一期主題的重要參考!
關于天木生物高通量菌種選育平臺
高通量菌種平臺可以不斷迭代,針對新原料、新工藝要求或進一步提高效率/質量的目標,快速開發出新一代的改良菌株,保持技術領先和產品競爭力。

技術咨詢:173 6878 0338




